雅安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被习
全市登记在册古树名木达16920株,其中以树龄约2700年的雅安红豆古树、2200年的蒙顶山“十二金钗”古银杏、1700年的云峰山桢楠王为代表的千年以上古树名木就有61株;以植物“活化石”珙桐、“蕨类植物之王”桫椤、高山杜鹃、野生桂花等为代表的珍稀植物群落遍布全境。
一、建机制,强举措,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一)坚持高位推动,形成齐抓共管联动机制。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古树名木保护利用作为雅安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出台《雅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聘请省内外科研院校相关专家20人组建古树名木保护利用专家库,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认捐认养等活动,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摸清底数,夯实古树名木资源基础。结合近年景区开发、自然教育、林旅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动态开展资源补充调查,及时调整完善信息资源库,不断夯实古树名木资源基础。截至2022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16920株,分属于77科154属299种,其中:一级古树197株、二级古树255株,古树群落54个,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
(三)坚持和谐共生,优化古树名木保护环境。GPS立体定位,“一树一档”“一树一牌”精准保护,“清单制+销号制”推进巡查问题整改,营造稳定优良的生存环境。结合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积极开展自然体验、历史教育等活动,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持续推动《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宣传,整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综合执法大队力量,严厉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违法活动,营造依法保护法治环境。今年5月,以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在雅安举办为契机,联合省林草局成功举办2023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全方位展示雅安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成效。
二、多渠道,促利用,加强古树名木价值转化
(一)助推林文旅融合,实现文化价值转化。聚焦古树名木历史人文传承,率先出台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公园建设管理认定办法,标准化推动古树公园建设。雨城千年雅安红豆古树公园、荥经云峰山桢楠古树公园吸引广大游客驻足观赏、寻根问源。尤其今年8月,抓住千年雅安红豆古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绿委办联合CCTV-3开展的七夕“古树下的告白”活动契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成为雅安暑期旅游最大亮点,线上直播+媒体关注量达300万人次,线下以“古树+村落+民宿”的特色旅游线路带动雅安碧峰峡、蒙顶山、龙苍沟等森林资源丰富的重点景区暑期游客量增长超过20%。
(二)助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价值转化。聚焦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引领推动立体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林上+林下”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全市商品林面积保有量约500万亩,林麝养殖规模近2000头,林菌、林蜜以及林下中药材近40万亩。连续两年安排1000万元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成省级竹产业园区2个、基地11个。2022年全市林业综合总产值突破240亿元,助力全市林农人均增收约3500元。
(三)助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聚焦古树名木群落共生共荣,积极探索林草碳汇试点。按照全市“一盘棋”、宝兴县先行先试总要求,出台《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5年)》,稳步推进全市超9000万吨总碳储量的开发利用。宝兴县率先完成林业VCS造林碳汇项目交易签约,成为全省第一。全市启动9个储备林项目建设,总投资约62亿元、总规模达55万亩,已获得银行授信33亿元贷款。近三年已累计完成营造林60余万亩,森林固碳增汇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扬精神,深挖掘,加强古树名木文化传承
(一)挖掘见证革命足迹红色基因。大力宣传红军长征在雅驻留期间,毛泽东主席拴马枫杨树、夹金山下红军伞油松、传奇龙马树桢楠等红色故事,对见证革命足迹、拥有红色基因的古树名木进行特殊保护,修建安全围栏,张挂红色
(二)挖掘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精神品质,印制科普宣传读物,举办专题摄影比赛,开展“雅安十大树王”和“雅安十大珍稀植物群落”评选活动,参加全省古树名木评选,蒙顶山“十二金钗”古银杏、石棉三索窝景区毛脉南酸枣获评“首届四川省百佳古树名木最具人气古树王”。
(三)挖掘根脉情结乡愁文化情怀。精心编制《走进雅安古树名木》画册,突出古树名木成为见证文化延续和历史演进、镌刻乡愁记忆、承载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雅安古树名木深受国、省级媒体青睐,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国宝档案》等栏目组多次深入雅安拍摄“中国最美古树”,将千年雅安红豆古树、云峰山古桢楠王风采魅力予以生动呈现。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厚植生态本底,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
(一)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保护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
(二)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措施。持续推进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保护利用融合机制、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落实常态化巡护管护责任,细化深化“一树一档”“一树一策”,做实古树名木抗衰老、抗病虫、复壮等技术支撑,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在古树名木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三)进一步拓展思路,推动价值转化。持续深入挖掘古树名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积极探索“古树+”“林业+”“生态+”等融合发展模式,将林业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积极推动全省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助推全省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四川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