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两级林长令部署要求,创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以国家储备林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重点,统筹实施木材经营和林下产业发展,建设林药复合经营示范基地。集约化人工林栽培保障木材持续产出,中幼林改培优化林分结构,林下空间发展珍稀中药材种植,实现“以短养长、以长辅短”。依托得天独厚的林下空间与立体气候优势,在城厢镇、仁义镇重点发展冰球子(独蒜兰)、毛慈菇(杜鹃兰)、重楼等中药材600亩,达产后亩均产值最高达到20万元。逐步形成市场化驱动、科技化赋能、生态化管控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在筑牢74.1%森林覆盖率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开辟生态资产资本化新路径,构建起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绿色通道。
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以“国有林场+县属国有企业+专业合作社”三级联营模式,实现由单纯护林向生态产品开发、由被动保护向价值转化、由政府单方投入向市场多元参与的三大转变。一是产权整合。在项目实施区域,通过林权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由村集体公司整合农户零星分散林地经营权,按每亩每年125-400元标准,收益“七三分成”,建立“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利益共享模式。二是联营机制。国有林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要素资源等方面优势,县农林投公司与专业合作社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运营。企业承担技术风险,农户分享种植收益,形成稳定合作纽带。三是增收实效。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户参与种植管护及粗加工,鲜货保底收购。2024年试产期即带动1500余农户增收,其中提供稳定岗位50个,年人均固定增收1万元以上。按规划,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2000万元。
智慧林业的技术集成创新。以种质资源库建设、GAP认证基地创建为核心,构建“科研+数字化+人才”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一是种质创新。集成种苗繁育技术矩阵,获得专利5项,涵盖独蒜兰智能栽培与活性成分调控、轻量化育苗技术,建立杜鹃兰组培根外植体再生体系,实现愈伤组织分化与全链式培育,覆盖外植体筛选至再生植株移栽,推动兰科规模化繁育产业化。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林药种质资源库,完成山慈菇HPLC指纹图谱并开展技术培训。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林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24年与国药集团合作共建,取得GAP认证,冰球子(独蒜兰)规范化生产基地正式挂牌。二是数字赋能。搭建“智慧林药”管理平台实现精准种植。引入智能喷灌系统实现节水增效,物联网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提升药材品质。三是人才培育。构建“专家工作站+田间学校”培训体系,特聘遗传学专家团队开发出模块化种植课程,为农户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药农。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动周边乡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创新。科技赋能变“保”为“宝”,变保护植物为生态宝库。以人工种植替代野生采挖,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良性循环。一是野生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冰球子自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后,我县通过人工种植替代野生采挖,达产后干品年供应量达42吨,将逐步填补市场供需缺口,有效缓解资源枯竭压力。二是生态修复与林地高效利用。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森林郁闭环境,实现了林地资源的立体化利用,避免了与传统农作物争地的问题,减少了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既保持生物多样性,又通过“以药养林”共生模式改良土壤结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升林地碳汇能力。三是政策与执法联动保障。政府出台《天全县2024年乡村振兴发展奖补办法(暂行)》,对合规种植企业给予补贴。联合森林公安打击非法采挖,同时,通过“中药材鉴别科普进乡村”活动,普及保护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