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油茶+”复合种植生态富民双驱动 产业融合促振兴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天全县深度贯彻省市两级林长令工作要求,以“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推进林权制度系统化革新。紧扣四川省"天府森林粮库"省级战略工程,立足山区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油茶+高山奶白茶”“油茶+漆树+中药材”等立体复合种植体系。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三方合作机制,现已规模化发展油茶基地7000亩,其中已完成兴业乡3000亩标准化种植,预计今年新增种植面积4000亩,涉及兴业、仁义、始阳、新场四个乡镇。以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精准对接“天府森林粮库”战略,优化林粮复合布局。一是政策借力。紧扣全省“六大工程”中“百万亩油茶倍增计划”,将油茶定位为木本粮油核心产业,创新“上层油茶+下层奶白茶”“上层漆树+中层油茶+下层白芷”立体套种,亩均种植油茶约50株,土地利用率提升40%,实现“一林多产”“油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生态与产业、长线与短线、政府与市场“三融合”,实现了“四库”功能协同发挥。二是科技赋能。联合省林科院、川农大等机构推广“良种+良法”,结合天全县海拔和气候特征,选用“长林”系列油茶与“安吉皇金芽”(奶白茶)、“明富1号”漆树品种,依托差异化生长周期作物的科学配比,配套人工管护、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动态收益机制。套种使前4年亩均年收益达4500元,较纯油茶种植增收50%,4年后油茶挂果期亩均增收达3000元,6年后叠加漆树收益,亩综合产值突破10000元,有效破解传统林业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的行业痛点。

探索构建联农富农利益链,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是“三权分置”强联结。村集体统筹流转林地,对流转面积达5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财政奖补,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保底分红等方式共享收益,公司负责种苗、技术及销售。“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下,年可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余个,不仅引导脱贫户入户合作,更是带动本村及全县低收入人群实现“家门口”稳定增收。二是长中短结合稳收益。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构建中药材(1年)、奶白茶(3年)、油茶(4年)、漆树(6年)的阶梯式产出体系,配套多元化收益结构设计,实现收益前置化管理,突破传统单一树种长周期生产的经营限制,构建起林业生产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天全县兴业乡柑子村2024年分红金额已超1700万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三是产业链延伸促发展。项目规模化后可引进茶油冷榨生产线,生漆、漆蜡和漆籽油加工厂,进一步提升附加值。油茶10月至12月的冬季花期可为下一步发展林蜂养殖提供优质的冬季蜜源。漆树夏季油绿光亮,秋季霜打红叶,果实金黄闪亮,且全株药用,下一步可同步发展休闲观赏、生态研学等林旅业态。

持续推动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筑牢绿色屏障。一是水土固碳双提升。通过创新实施“油茶+”立体套种,构建起多维度生态防护体系。漆树深达3米的直根系与油茶发达的侧须根系形成立体固土网络,奶白茶地表覆盖度有效拦截径流,套种使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减少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经测算,7000亩基地年固碳量超8000吨,等效造林碳汇价值约40万元,年涵养水源量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水库,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二是生物多样护平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三维混交林模式为多种鸟类和昆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形成“茶林共生”小微生态圈。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