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20年退耕还林始终坚守“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经济”的初心,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举措,逐梦前行,工程造林面积超过同期造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贡献森林覆盖率7个多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全省第一。退耕还林工程区内,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乡村兴,交出了一份国家、地方和退耕户“三方满意”的成绩单,退耕还林成为雅安市历史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在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20周年工作总结会上,雅安市林业局、天全县林业局、荥经县林业局作为“四川省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单位代表”, 全市13名退耕还林一线职工作为“四川省退耕还林先进个人代表”,受到表彰。主城区所在的雨城区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彰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一是森林面积大幅增加。自1999年雅安在四川省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以来,20年中两轮退耕还林累计完成任务97.75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94.27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48万亩,完成配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81万亩,通过巩固成果新建产业基地275.4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启动之初的42.8%增长到目前的67%,退耕还林为全市森林覆盖率贡献7个百分点以上,占同期全市造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雅州大地,退耕林无处不在,处处绿水青山、处处绿意盎然。
二是生态功能充分释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雅安市构筑森林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工程区防灾、减灾能力。根据国家林草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年),雅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为:年涵养水源5.36亿吨、固土411.09亿吨、固碳31.53万吨、释氧77.12万吨、提供负氧离子4.71×1023个。其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68.26亿元,全省排名第二,在长江中上游8省市82个监测市(州)排名第三。配套荒山造林年生态效益价值量48.94亿元,封山育林年生态效益价值量5.01亿元。
三是生态脱贫效果显著。退耕还林是雅安资金量最大的惠民直补政策,工程覆盖8县区150个乡镇,惠及31万农户94万农业人口,其中包括4个少民族待遇县和261个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9.5万人。全市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粮食实物29.2万吨、直补现金24.8亿元,近百万农业人口直接受益,户均收入6700元(含折资)。帮助3.0万户9.5万建档立卡摘掉了贫困帽子。天全县紫石关镇80%的农民、90%的贫困人口受益于退耕还林,户均获得补助资金1万余元,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是生态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推广“林竹、林油、林药、林果、林茶、林草、林旅”等经营模式,全市累计建成木质工业原料林300万亩,茶叶花椒核桃等经济林46万亩,纸浆竹笋用竹林112万亩,三木药材林25万亩等,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森林旅游方兴未艾,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汉源县现有花椒面积13.42万亩,2018年鲜花椒产量1.245万吨,销售产值4.9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18.86亿元,清溪、双溪、宜东等花椒主产区椒农人均花椒收入达5000余元,昔日贫困村变成如今富裕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名山区退耕还茶,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叶成为农民“摇钱树”和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五是生态服务业异军突起。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乡村社会治理方面,退耕还林工程带动了雅安市50万个劳动力向种植养殖业和经商、运输、加工业、劳务输出转移;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了耕作人口,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依托退耕还林发展各类专合组织200余个、森林人家82个、森林康养人家142余家,培育出“汉源花椒”“雨城竹编”“荥经蜂蜜”等一大批特色优势品牌,超过70%的退耕还林资源得到直接转化利用。依托退耕还林成果每年举办赏花、摘果、品茶、游憩等各类生态旅游活动5-8场次。
20年退耕还林让雅安市近百万农民彻底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魔咒,实现了毁林开垦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转变,新一轮退耕还林将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抓好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耕地等退耕还林工作。